作家李默曾谈起自己的两个朋友。
大刘生活很节俭,日常开销上,他能省则省,每月按时存钱。
阿强则信奉及时行乐,平时花钱大手大脚,非常潇洒,还经常嘲笑大刘过得太寒酸。
可到中年后,两人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于没有多少存款,阿强经常忧虑家人生病、孩子学费等现实问题,日子过得提心吊胆。
而大刘,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意外状况,却总能掏出积蓄来及时应对。
不仅如此,他还能偶尔带家人出去旅游,生活稳定而从容。
正如李默所说:中年以后,你的生活质量,完全取决于你的存款。
30岁后,人生步入责任与风险并存的阶段。
买房买车、人情往来、养育孩子、赡养父母、抵御风险……每一项开支都需要金钱来支撑。
有没有存款,你的生活真的会完全不一样。
1
作家罗斌说,中年人的狼狈,往往从账户余额的苍白开始。
30岁以后,随着成家立业、父母老去,生活到处都是窟窿和缺口,需要金钱填补。
没有存款,你就只能被现实的惊涛骇浪彻底冲垮。
著名主持人窦文涛早年虽然收入颇丰,但却是个典型的月光族,人生信条就是及时行乐。
工作之余,他到处旅行打卡,住的都是星级酒店,吃个盒饭都要花上300。
就这样,他工作了十几年,几乎没攒下什么钱。
朋友曾经善意地提醒他:“还是有点积蓄心里踏实,万一摊上事儿怎么办?”
窦文涛总是不以为然。
直到有一天,窦文涛母亲突发脑梗住进ICU,需要一大笔治疗费。
看着自己空空如也的银行卡,他手足无措,只好硬着头皮跟周围的人借钱。
可很多朋友根本不相信他没钱,都不肯借钱给他,甚至还挤兑挖苦他。
那一刻他才明白,没有存款,你的生活是不堪一击的,你也将毫无尊严与体面可言。
没有人可以预料,生活会在什么时候给你当头一棒。
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后,上有老、下有小,没有金钱支撑,你只能处处碰壁,狼狈不堪:
父母生病,需要高额的医疗费,你只能四处借钱、低声求人;
孩子升学,你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因囊中羞涩而无奈放弃;
在职场里,即使遭受不公你也不敢轻易离职,怕断了收入来源……
没有存款的中年人,浑身都是软肋,稍有差池,生活就会彻底乱套。
存钱最大的好处,就是提高你生活的容错率。
人过30岁,囊中饱满,就是你最大的资本。
你存下的钱,不仅能让你拥有对抗生活的底气,也能为你的家人撑起一片安稳天地。
图片
2
曾在《人物》杂志里看过一句话:
存款就像一把保护伞,将有它和没它的人分隔出不同的生活轨迹。
人到中年,卡里没余额,就只能被现实逼到墙角;有存款,才能笑对生活的颠簸。
近代学者梁启超一直都有储蓄的习惯。
梁启超生活俭朴,除去生活必需,他会把余下的工资、津贴、稿费等,全部拿去投资储蓄。
因为这些投资储蓄,他在流亡日本时,仍可保证家中开支。
他写信给妻子:“所存之银,望常以二百金存于大人处,俾随时可以便用。”
他还提早给子女留了一大笔钱,将来用作他们的留学费用。
后来,他因为尿血症要长期住院,治疗费用和药物开支,都是很大一笔钱。
但他不仅能全额支付,还额外花钱,请了最好的护工来照顾自己。
厚实的家底,最终让他的病得到彻底治愈。
芒格说:存钱的重要性,不在于你有钱时多么幸福,而在于你没钱时多么难堪。
30岁以后,成年人的世界就充满风险与变故,明天和意外,你不知道哪个先来。
而存钱,就是一个人最大的远见。
腰包里多一些银两,你就能从生活的压力中暂时解脱出来。
在最无助时,它还能助你熬过那些最难的日子。
人生步入中途以后,生存最大的保障,就是银行卡上的数字。
一笔存款,也许不能让你走上人生巅峰,却能帮你解万般忧愁。
当你有了一定积蓄,那些困扰你的痛苦和烦恼,都会随钱包的鼓起而消散。
图片
3
理财专家周翔说:
存钱的意义,在于它既是抵御风雨的盾牌,也是解锁人生新可能的钥匙。
30岁以后,生活兵荒马乱,充满动荡不安。
口袋里的积蓄,却能为你筑起一道防线,让你在现实风浪里,始终保有选择的自由。
媒体人李明说过他的两次工作变动。
第一次变动,是遇到了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
但当时因为拿了单位的北京落户指标,李明在离职时,必须赔付公司20万。
但他却毫不迟疑地拿了出来。
很多同事都感觉不可思议,因为他们单位工资也不算多高,而李明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竟能一下拿出20万违约金。
后来才知道,原来李明非常“抠门”,平时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
他的薪水,每月一到账,他就存80%到账户里。
这个习惯,他从工作开始就一直在坚持,几年下来慢慢攒了二十多万。
过了几年后,靠着存钱,他又迎来了第二个事业转折点。
当时,他手上的存款超过30万,于是决定出来创业,做跨境电商。
他估算过,即便完全没有收入,这些存款也够他在北京生活一年。
于是他大胆地投资,成立公司,招募人才,寻找项目……
凭借持续投入,公司逐渐打开市场,生意越来越好,他的个人收入也翻了几倍。
作家马德说,存钱,是一种积极地与生活过招的态度。
某种意义上,存下的钱,就是你的资源;而资源,就是你破局的能力。
没有存款的人,面对不喜欢的工作,却不敢轻易辞职,生怕断了收入;
而有存款的人,却能潇洒递上辞职信,转身投入新的赛道。
30岁后,唯有厚实的积蓄,能让你摆脱生存焦虑,给你不断重启的机会。
多存一点钱,你生活的底气就会更足,你人生的选择也就更多。
4
王尔德说:我年轻时,以为钱是世上最重要的东西,等老了才知道,真是这样。
30岁以后,存款是你的护身符,也是渡你的船。
如何科学又高效地存钱,这里给大家推荐几个实用的小方法。
1. 10%法则
每个月发薪后,将你收入的10%额外存起来,这就是“10%法则”。
例如,每月5000元,那么应该存500元。
它可以确保你每月都有存款,并能帮你养成强制储蓄的习惯。
一旦施行这个方法,除非特殊情况,必须保证不破例。
只要你每月坚持下去,积少成多,慢慢你就会得到一笔可观的金额。
2. 三六五法则
所谓“365存钱法则”,就是每天挑1~365中的一个数字来存钱,数字不能重复。
一年之后,你能存下多少钱?
66795元。
你可以画365个格子,把1~365的数字填进去,每存一笔钱,就在那笔钱对应的数字上画个叉。
图片
钱多的时候多存,钱少的时候少存,每天都要坚持存。
3. “消费等额”储蓄法
每当你进行一笔非必要的冲动消费或享乐型消费后,立刻存入一笔与消费金额相等的钱到储蓄账户。
比如你没忍住买了一双非必需的新鞋,花了800元。
按照这个方法,买完后,立刻强制自己往储蓄账户转800元。
储蓄金额直接与“额外”消费挂钩,不仅能抑制你的冲动消费,还能让你真正存下钱来。
▽
近些年,豆瓣上兴起一个“省钱小组”。
有超过400万的网友,在这里分享自己省钱存钱的日常:
能坐1块钱的公交,就不坐4块钱的地铁;
以前1000块买一双球鞋,现在1000块生活一个月;
午饭自己带,每个月多存800块……
有人说,何苦过得如此拧巴?
但成年人的世界,永远是钱到用时方恨少。
存钱的最大意义,就是不管做错什么,都有可能及时弥补;不管发生什么,都能从容处之。
30岁以后,赚钱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学会存钱。
手里有了足够存款,当生活突然翻脸时,你才能依旧保持体面,始终掌控主动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公司是怎么运作的,浙江配资门户,股票配资中心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