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你会不会偶尔也跟我一样,看着孩子疲惫的小脸和无神的双眼,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那么一些后悔和迷茫?我这么拼,到底是爱他,还是害他?
最近听了丘成桐先生在北京海淀区教育大会上的分享,有了特别多的感悟和反思。我们这些做家长的,是不是在用工业时代的教育思维,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孩子?
我们吭哧吭哧的报班、刷题、盯作业,拼了命想把娃推上“精英快车道”,结果呢?可能正亲手掐灭他未来真正能发光发热的那个火种。
01 抢跑的孩子,最先耗尽的是热情
咱当妈最擅长啥?卷啊!三岁背诗五岁编程,恨不得胎教就开始学微积分。朋友圈晒个打卡三百天不中断,底下点赞一堆,心里美滋滋。
记得儿子5岁时,我们陪着他做数学题,题目是「蓝蓝的天上有5朵白云,被风吹走了2朵,还剩几朵?」,儿子问我「妈妈,天空为什么是蓝的」,我着急他完成这个学习任务,随口说了句「记住就行,考试不考这个。」
展开剩余81%现在想想,这真是一个错误到没有边的答案,我当时掐灭的可能是一个未来科学家的好奇心。
邱老说:不要把人才消耗在中考、高考、奥数等反复刷题的机械训练中!真正优秀的人才,靠的不是提前学会多少知识点,而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为竞赛而竞赛,是教育最大的内耗。你让孩子提前学超纲内容,表面看是抢跑,实际是在一条别人画好的跑道上瞎蹽。终点在哪?没人告诉你。孩子累得半死,热情烧光了,后劲儿全没了。
如果孩子的学习的完全来自于妈妈「监督」和考试的「奖励」。这样的孩子,表面看起来很优秀,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内驱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可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在用知识的灌输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02 别把孩子养成“单腿冠军”
邱老强调要重视通识教育。因为未来的世界,专才活不下去。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需要优秀的数学家,但是不能是只懂数学的数学家。
没有审美力的工程师,设计出来的东西能打动人吗?历史课上打盹的孩子,将来搞科研能理解技术背后的伦理困境吗?
知识不是孤岛,是群岛。有些看似无用的学习,却恰恰是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跨界思维能力。
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与学科的交融中,艺术给科学提供了美的灵感,历史给我们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有了文学的加持,那一条条的逻辑指令才能变得有温度。
孩子精神世界跑道修得多,哪天主跑道塌了,他还能换个方向起飞。别把娃养成单腿蹦的冠军,风一吹就倒。
03 标准答案,正在杀死孩子的「为什么」
我记得儿子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特别喜欢问「为什么」,很多问题其实是没有答案的,但是为了应付孩子,我跟他爸爸每次都绞尽脑汁给他一个答案。
到了上学以后,孩子发现做数学题不仅需要答案,还需标准的做题步骤。儿子经常为了省略了做题步骤扣分而跟我抱怨。你们大人为什么就这么死板。
邱老说,学习追求的是「求真」,要让孩子去思考,去发挥想象力,而我们现在的培养目标却是「求分」,是用标准答案,给想象力上锁。
前几天,儿子问我「妈妈,为什么人工智能这么厉害了,我们还要学习?」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
是啊,我们总担心孩子在人工智能时代没有竞争力,但我们却还在努力训练孩子成为答题机器。孩子再怎么会答题,能竞争的过AI吗?
真正的学习应该着重培养孩子提出问题的能力。世界上伟大的发现与进步都起始于一个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之中。
牛顿对「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这个千百年大家都觉得正常的现象产生了疑问,当时大家都觉得他是傻子「这又什么好问的」。然后他发现了万有引力。
04 困难不是敌人,是你孩子最好的私教
以前,我是个很着急的妈妈,看见孩子题目做不出来在那磨磨蹭蹭抱怨,第一反应就是冲上去给他讲一遍。同学间闹矛盾哭唧唧找我告状,我立马想到的就是打电话找对方家长。
有一次带孩子去做了一个综合学习力测试,孩子的学习各项都很优秀,但是意志力这块,居然是低于平均水平的。
指导老师说现在的孩子普遍意志力都低,因为孩子遇到困难都是父母帮忙解决的,孩子犯错父母会先跳出来解决问题承担后果。
以前我总抱怨孩子遇到难题不努力思考,没有一点探索精神。现在才知道根源在我这里,我以为我替他扫除的是前行路上的绊脚石,却没想到这也是他意志力的磨刀石。
真正的学习能力,不仅在于能记住多少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在遭遇难题时能找到解决方法。
抗挫折能力的提升,单靠从书本学习知识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孩子自己在一次次跌倒爬起的历练中逐渐形成。
现在我学会了「忍住」。儿子遇到难题时,我没再着急给答案,而是陪着他一起思考;他跟同学闹矛盾时,我不再急着出面调解,而是引导他自己想办法处理。
这个过程远比我自己帮他处理要麻烦,孩子也会感受到痛苦,但我知道只有他自己经历过,他才能真正成长。
05 最贵的教育资源,是你自己
很多的爸爸妈妈舍得花二十万报夏令营,舍不得买本育儿书;拼命砸钱买海淀老破小,没空研究AI时代需要啥人才。
我们养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孩子,自己的认知却还停留在「上个好大学就能找个好工作」,这跟我们上一代的父母,让孩子不去上大学,早点去工厂上班更稳定的思想有啥区别。
我去年逼自己啃完《人类简史》《终身成长》才慢慢的意识到,原来我一直用工业时代的螺丝刀,想拧紧智能时代的芯片。
教育最大的成本不是学费,是父母认知的天花板。只有作为家长的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孩子头顶的天空才真正变高。
人工智能再发展,机器人再厉害也是没有思想的,也是由人类控制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有好奇心,有思想,有情感,有勇气,有毅力的人,让他们去做机器人永远也做不到事。
这是一个知识漫天飞的时代,孩子一年接受到的信息量,比我们同龄时的10倍还要多。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再做老师了,更不能再做监工了,这都会限制孩子的发展。
我们要学会当园丁,每天给我们的小树苗浇浇水,松松土。在需要的时候施施肥,喷点药水。
别急着修剪枝桠,别怕它长得慢。根扎得深,风雨才吹不倒。你负责阳光雨露,他自会向光而生——这才是AI时代,最硬核的竞争力。
本文由「爱阅读的Linda」原创
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发布于:江苏省配资公司是怎么运作的,浙江配资门户,股票配资中心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