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热到老鹰中暑瘫马路”——2025年7月,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赤腹鹰的倒地,让全网第一次意识到:高温早已不是人类的专属危机,而是整个生态圈的生存大“烤”。
事情是这样的,在2025年7月4日,武汉街头。一只棕灰色大鸟瘫在滚烫的柏油路上,翅膀半张,胸脯剧烈起伏。路人惊呼:“鸽子中暑了!” 有人泼水急救,有人拍照上传。热搜词条瞬间引爆:“#武汉鸽子中暑#”。
从画面中看,这只鸟确实跟鸽子有些相似,但鸽子的羽毛显然是没有这种斑纹的,随后武汉市观鸟协会紧急辟谣——这不是鸽子,而是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一种迁徙猛禽,江湖人称“鸽子鹰”。它因酷似鸽子常被误认,但实则是能猎杀蛇类的猛禽,同时它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而当日武汉气温38℃,柏油路面温度达62℃,比煎牛排的平底锅还烫(超过60℃即可烫熟鸡蛋)。赤腹鹰落地时心跳超400次/分钟(正常静止心率约200次),已处于严重热衰竭状态,也就是“重度中暑”。更让人费解的是鸟类的正常体温都有40℃,比我人类高很多,连它都被热晕了,那自然界中的动物如何避暑呢?
其实,鸟类被热晕确实比较少见,因为它们其实都有自己避暑的方法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鸟类们是如何花式避暑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物理组。我们热了会出汗,汗液蒸发会带走体表的热量,但是鸟类就尴尬了,它们全身一处汗腺都没有。此时物理组的鸟类们就要各显神通了,比如水鸟们,它们首选的降温方式就是泡澡,比如夜鹭在热天就要泡3个小时的澡,在泡澡时,它们还会用翅膀拍打水面溅起水花来降温。
除了用水洗澡降温外,还有一些鸟类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洗澡方法-洗泥浴或者沙浴,比如像鹌鹑、埃及雁就会利用泥土涂抹身体的方式来降温和祛除体表的寄生虫,等到泥土干了再甩动身体,清理掉泥土,再比如我们常见的麻雀,它们在热天会找到一处背阴的沙地洗沙浴,效果跟泥浴差不多。
其次是行为组。它们堪称高温下的“时间管理大师”,在伏天,许多鸟类都会改变自己的习性,比如蓝喉蜂虎原本白天捕虫,到了天气炎热的时候就会集体改夜班,改成晨昏活动,毕竟中午沙地温度60℃,就算鸟蛋也直接变“溏心蛋”,所以这个险还是要规避的。
除了改变习性,还有一些鸟会用喝水法。赤腹鹰中暑,就是因为没学会这招。专家观测到,聪明的黑卷尾在高温天气会频繁的喝水,而且它们精准的控制着喝水的时间减少自己暴露在阳光下的时间(每次喝水仅1.8秒)。
当然,除了这些避暑方法外,鸟类最常见的避暑方法就是找阴凉处,尤其是在中午这个阶段,鸟类几乎都在茂密的树丛中躲着,在城市里,许多鸟甚至会躲到我们的窗户附近,只要是背阴的地方它们都能落脚。
看完了鸟类的避暑方式,我们再来看一下哺乳动物。相比较鸟类,哺乳动物们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有汗腺。不过,人也有汗腺,但太热了该中暑还是要中暑的,野生的哺乳动物也是如此,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它们如何避暑。
首先我们来看动物硬核的物理降温。在非洲大草原上,动物们整天都在过夏季,尤其是在旱季,持续的高温少雨让动物们苦不堪言,面对这种极端的环境,大象比较聪明,它们会用鼻子吸水,然后喷水精准的喷在耳后的动脉上,这就像是一个高压带花洒的水枪一样。
除了大象外,还有许多穴居的动物,比如野兔、狐獴等等,它们在地下本身就不是特别热,到了温度持续升高的阶段,它们甚至会将洞继续向深处挖,白天就躺在洞底,晚上再出来活动。
而像狮子鬣狗等地面动物,它们则是会集体躲到大树下,不停的吐着舌头(汗腺最密集的地方)降温,还有像水牛羚羊等动物,它们是会下水躲避高温的。
那只被救的赤腹鹰,次日飞向武汉湿地时,长江灯光秀正打出“42℃的爱”字样。这不仅是浪漫,更是警醒:“当柏油路烫晕猛禽,当田鼠偷偷的潜入住户钻进冰箱——高温早已撕开‘人类专属灾难’的假象,暴露出整个生态链的脆弱。”保护动物避暑,本质是守护人类的生存底线。
面对持续的全球变暖,我们其实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比如种一棵树就相当于给鸟建10㎡“空调房”,给流浪猫狗一碗水就相当于在阻止它捕杀濒危鸟类。
配资公司是怎么运作的,浙江配资门户,股票配资中心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